2025年1月12日,佛教艺术中国化研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京闭幕。研讨会完成了7场主旨演讲,4场分组讨论,听取了20余位专家学者对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分析见解,研讨会论及莫高窟壁画、云冈石窟造像艺术风格到藏地佛教遗存研究,论及佛教艺术中国化对国家治理、社会稳定的关系,佛教自身发展,论及寺观家具、少林字体、佛教油画到汉式建筑,展现了一场跨越时空、融合多元智慧的佛教艺术中国化盛宴。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钱竹致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钱竹在答谢词中对研讨会期间涉及的讨论、分享议题进行了总结,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以及各位与会专家、人员表达了感谢。钱竹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深入挖掘佛教艺术中国化的精神内涵和重要价值,推动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西藏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吴庆军 西藏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吴庆军以《浅谈西藏擦擦艺术》为题,发表观点称,擦擦并非起源于印度,而是西藏本土化的产物。围绕擦擦模具制作的精巧工艺、制作流程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解析与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艺术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陈粟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艺术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陈粟裕梳理了雍和宫西配殿旃檀佛像与八大菩萨,并表示旃檀佛像与八大菩萨都拥有漫长的历史源流。结合法轮殿的主尊掌教转轮结印释迦牟尼佛以及东配殿以大威德金刚为首的密宗造像,可知法轮殿院落群构成了一个显密结合、彰显法脉正源的礼佛空间。与以永佑殿为中心的第一院落相配合,完善了雍和宫祭祀与礼佛的宗教功能,这当也是乾隆九年“改宫为庙”时秉承自乾隆皇帝与三世章嘉的设计思想。 山东艺术学院文保修复系主任、副教授王伟 山东艺术学院文保修复系主任、副教授王伟分享了宗教文物保存的现状以及特殊性。他提出,每一个文物修复案例都是一个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情感与历史记忆的独特案例,寻求文物保护与宗教崇拜需要之间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李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李颖讲述了吴哥窟中那伽护佛的故事。她通过对主题造像那伽护佛的功能以及被毁缘由作出历史的、文化的研讨,分享了这一鲜少为人所知的佛像故事。 西藏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招武 西藏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招武讲述了作为汉藏交融的证据的西藏芒康县摩崖造像的故事。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魏文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魏文将唐—五代(吐蕃末-后弘初期)时期的建筑与拉隆寺进行了大量细节上的比对,从而确定了拉隆寺早期木构建筑的年代和样式来源,进而试图对其进行原貌复原。 文化策展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常务理事、珐华技艺复兴发起人于山 文化策展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常务理事、珐华技艺复兴发起人于山对中国古代寺观家具进行了研究,梳理了世界范围内家具纹饰的发展。他表示,在全球视野中研究中国古代寺观家具、研究中国古代家具的传承与演进,必将成为探究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多元一体发展进程新的切入点。 集美大学客座教授吴轲阳 集美大学客座教授吴轲阳以佛教油画艺术为载体,讲述了一个自我艺术语言反复锤炼的过程,以及其从有相到无相的变化过程。他提到,东方灵画是我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呈现宇宙诞生、生命起源,以及每个生命当下的觉知与感悟,探索宇宙万物与人类的微妙关系。它既是对“气韵生动”和东方文化精神的追求,也是我对灵性的表达和对生命终极存在的深度反思。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字库事业部字体设计总监汪文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字库事业部字体设计总监汪文分享了少林功夫字体的设计开发。可以说,其打破了语种与媒介的桎梏,使得古代的宗教艺术品重新具有现代的生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周广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周广荣从印度古典学理论讲起,讨论了艺术在佛教中的位置。从声教、像教、文教三种文明或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入手,探讨了佛教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丰富样态。周广荣认为,中国佛教的生机与活力在于,其在不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处境中,始终保持开放性与人间性。在文明交流与互鉴视域中理解佛教文化的圆融性与创新性,融汇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是从事佛教文化艺术设计的根本遵循。(图/文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 |
|中关村在线|IT之家|太平洋手机|移动|华为官网|vivo手机|华军软件园|手机版|苏四哥综合网 ( 桂ICP备2022004686号|桂ICP备2022004686号 )
GMT+8, 2025-1-19 22:18 , Processed in 0.2053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