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VIP尊享专业服务
苏四哥综合网 首页 中国农业社 查看内容

柞蚕产业如何“破茧”?

2024-11-24 16: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 评论: 0|原作者: 13597374987

摘要: 深秋时节,在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松树村,夜晚的宁静总是会被一阵阵响亮的货车鸣笛所打破。每到柞蚕收获的季节,外地的客商就会如约定般纷至沓来,直奔蚕农们的家门口收购柞蚕茧。喜获丰收的蚕农们白天忙着上山摘茧, ...

深秋时节,在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松树村,夜晚的宁静总是会被一阵阵响亮的货车鸣笛所打破。每到柞蚕收获的季节,外地的客商就会如约定般纷至沓来,直奔蚕农们的家门口收购柞蚕茧。喜获丰收的蚕农们白天忙着上山摘茧,晚上则挑灯剥茧、售茧,不用四处奔走吆喝,坐在家里就能赚到钱。

“今年的蚕养得不错,每把蚕的产量平均在2000多斤,高的能达到3000多斤。蚕茧的收购价格也逐年升高,品质好的每公斤能卖60块钱左右。”说起今年蚕茧的收入情况,鑫汇柞蚕种繁育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张海山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语气中满是欣慰,“今年可真是没白辛苦啊!”

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辽宁)保存的柞蚕种质资源。 资料图

柞蚕与桑蚕都是我国产量占世界第一的产丝昆虫。俗语说:“南方有桑蚕,北方有柞蚕。”柞蚕丝绸与桑蚕丝绸并存,共同构成华夏五千年的丝绸文化。中国还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的地位,柞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在北方人眼中,柞蚕不仅是可以产丝的昆虫,还是让人情有独钟的“另类美食”。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快速分辨南北方人的方法,即如果一个人能在餐桌上对着一盘柞蚕蛹大快朵颐,那十有八九他就是个北方人了。

柞蚕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的汉代。柞蚕产业在中国,历经3000多年还能生生不息、稳定发展,说明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近日,记者走进柞蚕主要产区,寻找柞蚕生命力背后的故事,探究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产业如何能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实现蝶变。

同样是蚕,知名度咋就差这么大呢?

提到柞蚕,人们总难免会将它与桑蚕对比。一字之差,二者究竟有何不同?

“柞蚕与桑蚕同属于鳞翅目吐丝类昆虫,分别以柞树叶和桑树叶为主要食物来源。虽然它们都是蚕类,但在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产业应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辽宁蚕科所”)所长田海亮说。

从体型上看,柞蚕的体型较大,成虫翅展可达10~15厘米,翅膀呈现棕褐色或灰褐色,具有明显的眼状图案。而桑蚕的翅展较小,通常在3~5厘米之间,成虫翅膀呈现白色或淡黄色,无明显图案。

在生活习性上,柞蚕是一种野生蚕,适应能力较强,可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而桑蚕已被人类完全驯化,成为了世界各地广泛养殖的家蚕,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喜温暖、湿润且通风良好的环境。

柞蚕和桑蚕都可以吐丝制绸。桑蚕丝多为乳白色,质地细腻光滑,纤维较长,易于加工,被称为“软黄金”。柞蚕丝则呈黄褐色,纤维呈中空多孔结构,其吸湿、保暖、阻燃、抗紫外线功能更优,但手感相对粗糙。

为何大众对柞蚕的认知不如桑蚕高?田海亮认为,首先是二者的历史长度不同。“虽然柞蚕和桑蚕都起源于中国,但是桑蚕的历史更为悠久,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考古发现证明了‘嫘祖始蚕’的传说,而柞蚕直到汉代才有人工放养的文字记载。”

另外,柞蚕与桑蚕在产量上的巨大差异也影响了它的知名度。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桑蚕茧产量达76.29万吨,而柞蚕茧产量为9.54万吨,只有前者的九分之一。在田海亮看来,柞蚕茧的产量低,与之相关的企业就少,规模就小,从业者就更少,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很容易就被桑蚕市场抢去了风头。

据史料记载,我国柞蚕种与柞蚕丝绸业的发源地在山东省中南部的鲁中南地区。随着蚕种和放养技术不断向外传播,到19世纪中期,柞蚕丝绸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并逐步形成了以山东、河南、辽宁为主的传播中心,目前辽宁的产茧量居于首位。

“辽宁省的柞蚕主要为二化性柞蚕,即一年放养两季,分为春蚕和秋蚕,春蚕通常是服务于秋蚕制种的。”田海亮告诉记者,一把春蚕可提供七把秋蚕用种,因此,春蚕饲养量较小,用叶量也少,“五一”假期前后开始出蚕,6月末、7月初结茧。等到8月,柞树叶生长茂密,秋蚕正好出蚕,可以尽情享用美味。

年复一年的柞蚕放养,在柞蚕主要产区延续至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秋蚕的生长周期大约是两个月,正是当地农闲的时候,所以很多人都会趁这个时间放养一两把蚕。

在计算蚕的放养量时,蚕农们还是经常使用古时沿用下来的单位:以前,一个劳动力用一把剪刀所能从事的柞蚕放养量叫作“一把”;现在,“一把”指的则是一个放养户所经营的柞蚕放养单位,大约折合2000克蚕卵的放养量,利用80亩左右的柞园。

虽然体量远不能与桑蚕产业相比,但柞蚕产业因其独特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特色产业体系,并成为我国一些北方山区乡村振兴的主导优势产业。

据统计,在我国山东、河南、辽宁等柞蚕主要产区,有13万~14万农民从事柞蚕生产。2023年,全国柞蚕茧产量达9.54万吨,柞蚕茧价格为每公斤59.7元,柞蚕茧直接产值56.9亿元,柞蚕茧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另类“蚕宝宝”,要想养好不容易

很多人小时候都养过“蚕宝宝”,将刚孵化的蚁蚕放入盛满桑叶的小盒子里,只需保持干净卫生的饲养环境,并定期更换桑叶,就能见证它们神奇的蛹化过程。但是想要养好柞蚕这个另类“蚕宝宝”,却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

“一个最主要的区别是柞蚕具有野生性,生产上除了1~2龄期可以采取在室内人工喂养外,从3龄期一直到结茧生产都必须在柞树园中放养。”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柞蚕饲养技术岗位科学家、辽宁蚕科所副所长李喜升说。

柞蚕的野生性也决定了它的饲养过程更加复杂。关丽萍是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的一位老蚕农,她告诉记者,移蚕是养柞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从蚕孵化到结茧的50多天里,为了柞蚕有足够的柞树叶吃,蚕农要将蚕筐扛在头顶,辗转山坡,把蚕从一处移到另一处,这个过程要重复2~3次。

养柞蚕还是个细心活,稍不小心就会有闪失。在野外环境中,柞蚕面临多种天敌的威胁,如鸟类、昆虫、寄生虫等都会通过吞食、啃食或寄生的方式对其进行捕食,极寒或极热的天气也会导致柞蚕养殖效率的降低。

如何才能养好柞蚕这个另类的“蚕宝宝”?辽宁蚕科所自1947年9月建所至今,始终在柞蚕新品种选育与资源保护、柞蚕病虫害防控、柞蚕实用技术方面引领着国际野蚕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提高柞蚕的品质和产量贡献着科研力量。

走进位于辽宁蚕科所行政办公楼五层的成果展览室,墙上悬挂着的几张柞蚕照片格外醒目:绿色的“青皮”、黄色的“方山黄”、蓝色的“胶兰”、红色的“鲁红”……这些五彩斑斓的柞蚕幼虫并非只存在于科研文献中,而是至今仍被活体保存在这里的蚕遗传资源基因库里。

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辽宁)目前存有柞蚕遗传资源86份,占全国柞蚕遗传资源总量的70%以上,也是世界上保存柞蚕品种数最多、种类最全的基因库。2023年12月,该基因库被正式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成为继重庆和江苏之后的第三个“国字号”蚕遗传资源基因库,也是柞蚕唯一的国家基因库。

“种质资源是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我们的工作除了保护这些种质多样性外,还要培育更多优质的品种,将种质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李喜升说。

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辽宁)保存的柞蚕种质资源。 资料图

在几代柞蚕育种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以“青黄一号”“青六号”“大三元”“抗大”“9906”“辽蚕527”“辽蚕大9”和选大系列、豫杂系列、扎兰系列、龙蚕系列为代表的实用型品种陆续问世,实现了柞蚕品种的两次大规模更新换代,提升了柞蚕的单位面积产量。

科研人员还对柞蚕的放养技术进行了持续研究与改良,研发出种茧保存技术,制定出科学的暖茧孵卵标准及柞蚕纸面产卵、小蚕保护育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革新,极大地提升了柞蚕生产的安全系数和收获系数。

繁种是保证良种普及的重要环节,蚕种本身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蚕茧的质量和产量。在辽宁蚕科所位于凤城市四台子科研基地的孵化室内,黄灿灿的柞蚕茧被穿成串挂满孵化室,“沉睡”的蚕蛾正等待着破茧而出的时刻。

每年春蚕繁种的关键时期,科研人员会在种茧羽化、交配、产卵后,通过选蛾、镜检、卵面消毒等环节,排除微粒子病等母体传染病,进一步降低脓病、软化病等病害的传播概率。在实际放养过程中,为加强病虫害防控效果,科研人员会对蚕农开展科学放养的技术培训,为一些困难的养殖户无偿提供蚕药。

蚕农绍公文从2022年开始放养柞蚕,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放养柞蚕时,地里布甲虫病害闹得很严重,多亏有辽宁蚕科所专家的及时介入,才让他挽回了部分损失。

“第一年由于没经验没技术,我放养秋蚕的收入在2万元左右,第二年有了‘外援’,同样的放养面积,我的收入达到了6万~7万元。今年我打算再多放点儿,争取收入能翻番!”绍公文说,虽然自己在养蚕上算是“半路出家”,但是有了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他也慢慢建立起了养蚕致富的信心。

凤城市是中国蚕学会授予的首个“中国柞蚕之乡”,全市有约5万人从事柞蚕放养,占农村劳动力的21%。蚕农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人均收入就能突破2万元,在蚕区相当于农村人均年收入的90%。

浑身都是宝,增值潜力大

柞蚕是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今年6月,辽宁省出台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柞蚕、花卉、南果梨、梅花鹿等产业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

“柞蚕浑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它的蚕卵可用于繁殖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蚕茧可以抽丝制成纺织品,蚕蛹和蚕蛾富含蛋白质,是咱东北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李喜升说,目前柞蚕产业以直接销售蚕茧、缫丝销售、蚕蛹加工食用销售为主,辅以利用副产品深加工,制作酒类、饮品、药品、保健品、床上用品等,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链。

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龙达缫丝厂的生产厂房内,工人们站在清洗设备前,从水中捞起一粒粒蚕茧,手法娴熟地抽出茧丝,再将其送入纺织设备中。一排排飞速旋转的转轮将光滑的茧丝绷直,绕卷成固定的丝条,一粒柞蚕茧能够缫出1000米左右的丝,用于织出美丽的丝绸。

姜波是缫丝厂的负责人,从事缫丝行业已有三十多年。她告诉记者,柞蚕丝有着独特的珠宝光泽,具有刚性强、耐酸碱性强、纤维粗的特点,是一种绿色的天然纺织纤维。又因为柞蚕丝是空心的,用它做成的蚕丝被,蓬松度和保暖度比桑蚕丝被要好。此外,柞蚕纤维还具有抗紫外线能力,有一定的电阻和很高的抗击穿强度,因而也会用于特种工业服装制作,像宇航员的航空服中就有柞蚕丝的成分。

在缫丝厂,不同品质的蚕茧可以被加工成不同种类的生丝。“我们会对收购上来的蚕茧进行等级划分,品质最优的将被纺成水缫丝,稍差的就做成加捻丝,柞蚕发蛾后的茧壳可以用来制作干缫丝,如果蚕茧受到污染,我们也可以通过再加工把它纺成合股加捻丝。”姜波说。

柞蚕丝是辽宁省出口贸易的重要产品,主要以生丝的形式销往海外。成品车间里,已加工完毕的柞蚕生丝整齐叠放在桌上,准备踏上“新丝路”。对于生丝的出口,姜波信心满满:“销路很不错!我们的生丝主要销往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国。水缫丝的挺括性强,是制作印度传统服饰纱丽以及日本和服背后小包的重要材料,加捻丝则主要出口意大利,用于制作西服。”

柞蚕茧蛹的另一个增值点就是它广阔的食用市场。数据显示,辽宁省年产柞蚕茧5万吨,其中用于生产蚕丝的数量仅占10%,另外的90%都用于削口食蛹,鲜蛹市场一直供不应求,仅能基本满足东北市场。2023年全国柞蚕蛹平均价格在每公斤76.22元,创历史新高。

姜波所在的缫丝厂既加工蚕丝,也销售蚕蛹,而且主要销售价值更高的食用鲜蛹,之所以能“两者兼得”,靠的是一种名为“活蛹缫丝”的技术。在传统的缫丝工艺中,蚕茧需要经过高温水煮,至茧壳软化之后,才能进行抽丝。经过煮茧处理后,蚕茧内的蚕蛹就会死亡。所谓“活蛹缫丝”,就是经过煮茧环节的蚕蛹依旧存活,茧丝收获后,工人割茧取出活蛹,经清洗、晾干等步骤后投入市场。

茧丝收获后,工人割茧取出活蛹,经过清洗、晾干等步骤,新鲜的柞蚕蛹便可打包投入市场售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臻 摄

姜波说,这些年食用鲜蛹的市场需求大增,工厂抓住这一机遇,积极革新技术水平,提高了缫丝蚕蛹的资源利用率。现在缫丝厂一年可收130万斤至150万斤柞蚕茧,生产生丝45吨至50吨,活蛹产量可占到收茧总量的六成以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柞蚕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拓展,相继开发出以柞蚕产品为原料的服饰、家纺用品、医药及保健品、化妆品等,产业的增值空间进一步提升。

在凤城市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电动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流水生产线上,一些工人正在缝制添加了柞蚕丝成分的口罩,还有一些人在裁剪滑雪服的面料,这些滑雪服将以柞蚕丝作为填充物,再经过多道生产工艺制作成衣。

据了解,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是凤城市的柞蚕产业加工龙头企业,在辽宁蚕科所及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协助下,公司自主研发出的柞蚕丝服装、家纺用品一进入市场,就以“绿色和健康”的理念,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推崇和好评。

此外,辽宁省柞蚕丝绸研究院有限公司还根据柞蚕丝肽具有的润肤、抗菌功能,开发出系列化妆品近20个品种。由于柞蚕丝肽还具有抗疲劳、解酒和降血糖作用,在相关药品开发方面也有所应用。

作为中国柞蚕第一大省,辽宁省柞蚕产业呈现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以辽东、辽北为蚕种生产基地,以凤城、岫岩、宽甸等10个县市为柞蚕茧生产基地,以辽南、辽东、辽北为蚕茧加工和柞蚕资源多元化利用产业带的产业发展格局。2023年,辽宁省柞蚕生产直接收入达35亿元,蚕茧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值超150亿元。

走生态高效之路,产业期待“破茧”时刻

“柞蚕产业的发展很难复制桑蚕产业的发展路径,因为两种蚕的品种、饲养方式完全不同。柞蚕具有野生性,在人工驯化方面难度大,减弱它的野生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需要连续选择10代以上。”在李喜升看来,传统的柞蚕产业想要实现“破茧”,就要立足于自身野生资源的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柞蚕养殖利用天然的柞树林资源,不与农争时,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这既是发展优势,也有难以突破的瓶颈。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可用于柞蚕养殖的柞园仅有1300万亩,占全国总柞林面积的不到6%。辽宁作为我国柞蚕生产第一大省,全省可放养柞蚕的柞园面积800万亩,年实际利用稳定在600万亩,全省年放养柞蚕8万~10万把,年均产茧量5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柞蚕茧总产量的60%。有限的柞园面积,对提高柞蚕茧产量形成了制约。

如何突破优势“陷阱”?李喜升认为,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与寻找新的饲料资源是可行的方向。

目前,桑蚕产业已基本实现了工厂化全龄规模化饲养,工厂化养蚕是集品种改良、饲料调配、蚕病防治、环境控制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养蚕方式,而柞蚕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为此,辽宁蚕科所牵头组建了“全国柞蚕人工饲料研究协作攻关组”,以小蚕人工饲料饲育为方向进行柞蚕人工饲料创制及新品种选育。今年选育出的新品种“辽蚕大9”,采用柞树叶粉含量为40%的饲料进行小蚕人工饲料育适应性鉴定,经评价“辽蚕大9”对柞蚕人工饲料具有良好适应性。

“柞蚕放养于野外,受气候条件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收蚁结茧率较低,只有30%左右,且小蚕期遗失率达全龄遗失率的50%。我们致力于在柞蚕1~3龄小蚕期实现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在节约有限的柞园饲料资源的同时,也能提高小蚕期保苗率,从而提高柞蚕茧的总产量。”李喜升说。

另外,加快柞园的生态建设步伐,定期对柞园进行有计划的轮伐及补植,并做好柞树枝材等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也可稳步提高柞园的资源利用效率。

在发展大食物观的大背景下,柞蚕产业也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柞蚕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种优秀的昆虫蛋白,也是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的“作为普通食品管理的新资源名单”中唯一的昆虫类食品。

别具特色的柞蚕美食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抹亮色”。在相关地区,不少人养成了食用柞蚕蛹、蛾、幼虫的习惯,柞蚕蛹等产品的食用价值被不断发现和体现,其相关产品的价格也在不断提高。

“过去柞蚕的功能较为单一,主要就是缫丝,现在随着需求逐渐向食用、药用、保健养生等方向转变,人们对品种的食味品质也有了新的要求。”李喜升坦言,以往的柞蚕品种选育并没有将蚕蛹的食用价值列为主要技术指标,也没有把提升蚕蛹的食味品质作为育种目标。

基于柞蚕功能转向食用为主、缫丝为辅,“辽蚕大9”选育人陈俊山和团队通过杂交重组聚合有利基因,利用系统分离、定向培育、食味感官评价、相关理化指标测定等,历时9年17代选育,终于让“辽蚕大9”得以问世。

“我们通过精子活力的研究,使‘辽蚕大9’的生命力更强健;通过食味选择,使食味更鲜。作为高食味、强健型柞蚕新品种的代表,‘辽蚕大9’开创了柞蚕品种选育的新方向。”陈俊山说。

传统的柞蚕生产还面临着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过大、生产环境复杂、气候多变等诸多发展瓶颈。对此,李喜升认为,应以努力提高柞蚕放养劳动生产率、增加养蚕收益为目标,改进和完善柞蚕保护育技术,创新柞蚕高效、生态、省力、轻简化放养技术,研发移蚕、施药、摘茧、剥茧、轮伐等配套省力化机械,并通过制定柞蚕省力化生态放养技术标准,构建起现代化的柞蚕生态高效放养技术体系。

小小柞蚕,从蚕卵孵化成茧,到茧蛹羽化成蛾,再到蚕蛾交配产卵,生命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生生不息。如今的柞蚕产业,也将在新的产业生命周期中,迎来属于它的“破茧”时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中关村在线|IT之家|太平洋手机|移动|华为官网|vivo手机|华军软件园|手机版|苏四哥综合网 ( 桂ICP备2022004686号|桂ICP备2022004686号 )

GMT+8, 2024-12-26 22:11 , Processed in 0.2580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