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一过,一年中阳气达到鼎盛,即将由阳转阴的时节。 此时,天气过热易中暑,贪凉又会引起风寒感冒,过于湿热的环境还易诱发风湿病。 因此,大暑养生应尤其注意防暑、防湿、防寒。 晚睡早起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晚睡早起是顺应夏天自然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一般来说,晚睡不应迟于23时,比平时早半小时起床即可。 对有条件者,每天中午最好能睡半小时至1小时的午觉,以缓解浮躁烦闷的情绪,使阴阳调和,精力恢复。 勤换湿衣 暑伏天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这与汗出增多和高温易滋生细菌等原因有关。 日常要勤洗、勤换贴身衣物,不可久穿湿衣,避免汗疹、荨麻疹、痈疖、过敏性皮炎、痱子等疾病的发生。 健脾为主 盛夏之际,对于脾虚湿盛者,需健脾除湿、清洁肠胃。 甘味入脾,桑拿天可适当多吃些甘酸益脾、化湿和胃的食物,如用山药、薏米、菠萝、白扁豆等食材熬粥,粥中适量配加一些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芳香气味的药草,来唤醒受困的脾,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若出现情绪烦躁、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中暑之症,可摄取绿豆、乌梅、西红柿、黄瓜、丝瓜、冬瓜、鲜藕、莲子、西瓜、凤梨等食物,以生津解暑。 若出现“无病三分虚”的情况,可适当吃鱼肉、鸡肉、鸭肉、瘦猪肉等肉制品,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 避暑避湿 大暑节气起床后可到户外散步、慢跑,或者打打太极拳、做做体操,室内游泳亦是不错的选择。 睡前洗个温水澡,有利于祛除湿热,增进睡眠。 入睡时不可当风入睡、不要户外露宿、空调房内外温差不宜过大,避免因腠理开泄而使风寒湿气“大举入侵”。 调心凝神 夏主火,内应于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乱则影响全身气机。 烦躁不安、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等不良情绪容易使人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血压升高等险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调心宁神尤为重要。 大家应学会情绪转移,可以通过瑜伽、垂钓、习字、轻音乐等方法调身、调息、调神,度过一个舒畅、安宁及平顺的盛夏。 避免养生误区 误区一:解暑多喝绿豆汤 绿豆性凉,有四肢冰凉、怕冷、便溏等症状的阳虚体质人群不能过多食用,否则会伤及脾胃,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误区二:用冷水沐浴、洗脚 夏季炎热易出汗,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此时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脚会使寒气借机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不利于养生。 误区三:多吃“苦” 苦味食物虽可清热,但食苦过度会损伤脾胃之气,影响人体消化功能。 其实,暑伏天的食谱在于膳食均衡,清淡多样易消化,可酌情添加姜、葱、蒜、醋等辛香调味料,忌食油腻和辛辣之品。 误区四:多吃水果能祛火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益健康,但并非所有水果都能祛火,诸如桃子、橘子、荔枝、桂圆、石榴、杨梅等都属于温性水果,经常上火的人最好少吃。 误区五:冬病夏治必选三伏贴 中医调护阳气的方法很多,如口服汤剂或中成药、针灸、穴位贴敷等,三伏贴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有慢性疾病又难以坚持口服中药或针灸的患者,可选三伏贴。 但对于发病较急,已经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者,则应选择起效更快的中医内治法,如口服中药汤剂等。
|